IMG_2056

      台北101的STAY收掉後,經營的集團改由短期快閃店的策略來測試市場反應,目前的餐廳叫做 Table by Yoji Tokuyoshi,由來自米蘭的米其林星級餐廳主廚德吉洋二擔綱,該位主廚曾追隨義大利三星名廚 Massimo Bottura長達十年,有關該餐廳的網路相關報導很多,可自行搜索。記得2011我在米蘭時,與在義大利進行料理修練多年的日籍友人用餐,席間便提到了Massimo餐廳的料理充滿日本味,當時正是這位Yoji Tokuyoshi 在Massimo的廚房當副手的時期 (其實當時的整個廚房團隊幾乎是以日本人為基礎所架構而成),可見把日本料理的元素帶入義大利精緻料理的做法,在當時已蔚為潮流。

IMG_2058IMG_2052

菜單的定價策略仍然延續STAY,不過,當年的行銷策略放在今日來看,已是餐飲消費趨勢所迫,算不上是一種策略了。

      套餐定價880的系列,菜單上稱之為「一個日本主廚遇見義大利」A Japanese Chef Meets Italy,正式宣告這是日義融合料理1這句由餐廳宣告的自家料理哲學,雖然簡單而籠統,卻同時也令人期待東西方料理激盪的趣味。

1 / 這位主廚在接受媒體採訪時,不認為自己的料理是日義融合料理fusion cuisine,而是將日本元素融入義式料理中,但透過生活實踐而自然的讓不同文化的料理融合在一起,正是融合料理的定義。

IMG_2069

麵包有兩種,原味法國麵包、蕎麥麵包

      蕎麥麵包口感與濕潤度皆適中、兼有淡淡的蕎麥香,略勝法棍。

IMG_2065  

第一道上來的前菜,「這是由二十多種蔬菜熬成的蔬菜湯」服務人員如此簡單的說明著。

     菜單上沒看到這道蔬菜湯的名稱,倒是在某位報社美食記者的工商文中,看到它叫做「大地蔬菜湯」,湯入口,有種中藥感冒藥水的氣味,前中後各味皆略有不同,到底加了什麼蔬菜,變成玩猜猜看的解謎遊戲,首先,前味有茴香、蕪菁、甜菜根,潤嘴後則有胡蘿蔔、白菜萵苣、瓜類(如胡瓜、櫛瓜等)、洋蔥、昆布的甜味,後韻則略帶刺舌的薑味、奧勒岡味,而湯呈褐色的來源,撇開蔬菜的加工製成(如先烤上色),應有甜菜根、蘋果皮、香菇,酸味則至少來自一種番茄,滑口感應來自山藥或昆布,綜上所述,這碗湯確實放了很多蔬菜,主廚更可能在加入蔬菜的程序裡,用了一點心思,只是,最終的湯品,究竟要呈現出什麼樣的風味呢 ? 如「大地」一般的顏色與氣味嗎 ? 若是的話,以桌上的這一碗湯來說,那必定是略帶鐵質的褐色壤土、並且是入春後準備農耕時耙翻的田土,但對台灣人來說,對品湯的初步印象大概就是,如感冒中藥般的怪,這樣的味道或許能勾引義大利人對東方的神祕幻想,在台灣的話,嗯,同桌的五位友人,每人都只喝了一小口。

      其實在喝湯的當下,服務人員僅說了「蔬菜湯」三個字,誰能聯想到大地的氣味呢 ?

      當然,或許主廚根本不是要表達大地的氣味,只是因為用了許多根莖蔬果而名之,也或許根本與大地無關。

IMG_2074

自大的軟絲 / 酸豆汁

      服務人員說;軟絲因為特殊切法的關係,燒烤後會膨脹,所以稱為自大的軟絲,這道軟絲搭配一小碗「酸豆汁」(基本上就是酸豆煮水,帶有甘草、山楂的味道,這也是 酸豆/續隨子 的本來的味道),但服務人員沒說是配著軟絲一起食用,還是先吃後吃,結果,吃完這道軟絲後才發現,不管如何搭配酸豆汁食用,並沒有改變軟絲的品嘗感受,軟絲仍然是軟絲、汁仍然是汁,難怪服務人員不說,他們也很為難,因為不管建議什麼樣的食用方法,酸豆汁都無法味軟絲的品嘗感受加分。(甚至是扣分,降低軟絲的純鮮風味)

       美食記者說這道軟絲其實是要模仿軟絲握壽司,但沒說是僅模仿樣子、還是連味道也一起模仿,若是後者,應該就會用不是壽司米醋飯的食材來代替,那一定很有趣,但軟絲的下方墊著的是,麵包粉、番茄乾、與鯷魚做成的幕斯,這怎麼吃也不會是模仿米飯的味道,而且這個組合便適合搭配酸豆汁食用,雖然樣子確實是有點像握壽司,但軟絲與鯷魚幕斯(幕斯裡鯷魚的比例其實也很低)的比例差太多,一口咬下時,幾乎都是軟絲的存在,加上軟絲只是很輕微的炙燒了一下,搞得既不是刺身、也不是炙燒,軟綿黏糯的口感,找不到支撐知覺理解的香甜醋飯,感受空蕩蕩之際,又遭乾麥粉與氣若游絲的番茄乾一陣乾榨,原本甜雅的軟絲海味,瞬間也搞得裡外不像軟絲了,這又如何能搭酸豆汁 ?

            上菜時,服務人員說所有的料理都會搭配一碗湯,因為主廚想要表達「水土」的概念,服務人員話不多說地轉身離去,同桌的友人彼此相望地無一人聽得懂,總之,不管料理創作的概念如何玄之又玄,就是要料理配著湯一起食用的意思吧。

      以品嚐的感受來說,這道軟絲與酸豆汁的搭配便明顯不成功。雖然主廚用了脈絡雷同的食材,如酸味食材、穀類來複製壽司醋飯,以求架構出這道義大利版的軟絲握壽司,鯷魚、酸豆、番茄乾也是同一個義大利料理的組合脈絡,但在二種文化脈絡(日本握壽司、與南義的鯷魚酸豆)對二種飲食慣習(給米蘭人吃、或給台北人吃)的四種品嘗模式的取決下,最後卻讓料理呈現出失衡的味覺與觸覺的感受,也就不足為怪,落入一昧追求「繁複」的形式主義巢臼。

IMG_2071

IMG_2072

 魚拓 / 松子奶,主廚在媒體上說,這是模仿日本魚拓的概念,將魚頭印在盤子上,魚身則是義大利料理法

      通常料理一上桌,首先會注意的,就是外觀,也就是藝術評鑑裡最常談論道的「形式」,因此,看到這道魚拓的出現,立即會與東方文化的墨拓產生聯想,雖然魚拓的製作是起源於日本,但以墨來拓印事物,是全然的東方文化形式,看到這樣的一道料理,彷彿看到一幅寫了魚字拓印的書法碑帖,在視覺上,以墨色勾勒半具象的東方文化形式,完全不同於義、法等西方料理的呈現形式,魚拓出現在義式餐廳裡會令人有種意料之外的驚喜,同時也帶來一點禪意與文人意境,這也是「形式」一詞所對應的,從感官知覺到對象的一切~如輪廓、比例、色彩等~到如何理解經驗世界的概念、甚至是規則、常例等等2,因此,當身處在用餐空間的義大利形式中,卻即將品嘗一道日式文化形式的料理,對形式的外觀與內容的理解上,品嘗者該採取什麼樣的品嘗施為3(tasting agency)呢?

      先來看看這道料理,上下二片魚身是烤到乾柴的竹筴魚,中間夾了一層干貝慕斯,魚鱗則是柳橙味濃重的竹炭麵包粉,顯然在這道料理的結構中,最重要的便是那個夾層的幕斯,既可讓干貝的鮮甜提供因過度烹調而流失的魚肉鮮美、又可藉由幕斯的絲滑感平衡魚肉乾柴,遺憾的是,以上二個功能皆未做到,一來是幕斯與魚肉的比例不到1/5,二來是因為要讓干貝幕斯穩穩的塑型為魚身造型,幕斯添加麵包粉以防止其過軟流動,魚身組裝後在一起送入烤箱中定型,且讓魚鱗酥脆,最後連慕斯也過熟,更產生麵包粉的顆粒感,而隨餐搭配這道乾柴至極魚拓的是,一小碗松子奶,顧名思義,理應是松子加奶打泥,但不管是加了牛奶、還是鮮奶油,這松子奶應該是乳脂濃郁淡雅,以求平衡魚肉的乾柴、或產生魚肉白醬的趣味,結果呢,清稀如水 ! 彷彿是用松子煮水後再添加牛奶染色而已(松子取出另用喔),大費周章地搞了半天,原來只是件視覺藝術作品。

      東西文化形式的對比成了不美味的突兀。

      主廚的這道魚拓很可能取用西西里料理~炸沙丁魚Sarde alla beccafico的原型再加以改良,但其實有很多的義大利料理都可以做成魚拓的樣子,不一定非要執著在「魚」,例如用茄子夾蛤蠣幕斯,原型料理如 Melanzane alla menta、或 Melanzane alla pormodoro,甚至最常見的經典卡布里沙拉,都創造出能看似日本文化的符碼理解,吃起來卻是道地的義大利料理,趣味與美味兼具,夾層是軟質起士不是更討喜嗎 ?

      

2/ 形式這個字的拉丁文 forma 所包含的字義,取代了二個原先使用的古希臘文,一個是指可見的形式,另一個則是指概念的形式,因此「這兩項遺產,對於形式一詞意義的分歧,具有相當大的影響」(達達基茲著,劉文潭譯,1987,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,P285)

3/ agency / 施為,指個體在文化認同的形成與轉型中,所採取的行動,也就是說品嘗者面對二種不同文化形式,該如何啟動品嘗的呈象歷程呢?

IMG_2079

 

吻仔魚番茄義大利麵 / 酸豆汁

      雞高湯、鮮番茄碎、剁碎的蒸烤吻仔魚,作法雖義式,風味卻很日式,也沒使用較好的橄欖油(一套NT$880,就不計較太多了,只是頂著消費者期待的星級主廚,為何不能略略調高定價,比如NT$1000,但呈現出更好一點的品質,而不是削足適履),中規中矩,可有可無。

      那碗酸豆汁仍然是多此一舉。 

IMG_2081

 本週精選義大利麵,淡菜醬直麵 / 番茄汁

      以典型的甲殼類高湯加上淡菜汁、馬薩拉酒、洋蔥、淡菜肉構成,味道雖鮮,卻讓酒汁高湯底的沉鬱風格,主導了整體的品嘗感受,壓過了淡菜原本該有的剎爽俐落,終使整個義大麵帶有陰沉的狡詐味。原本期望加了隨餐的番茄之後會獲得改善,不料,番茄汁亦如松子奶一般,稀稀地不留一絲番茄魂,真是情何以堪啊。

     之後的每一道料理的附湯,大抵就是酸豆汁、番茄湯一類,沒一個搭配是有幫助的,就不說明了

    隨餐附上一碗湯汁,確實不是西餐常見的用餐方式,反倒像是華人或東南亞的飲食習慣,就美食的品嘗來說,可以補足主餐口感上的不足、與創造更多元的品嘗感受,同時更能表現主廚在料理創作的才華,只是,若淪為畫蛇添足多此一舉的行銷包裝,那就不要浪費經營成本了吧。話說回來,若是要解決口感不足、或提供更多元品嘗感受的話,把巧思做成一盤料理,與做成一盤有附加湯汁的料理,二者在嘴裡的空間體驗其實完全不同,前者會有更深的本體存在感。

 IMG_2083

 

獵人雞貝殼麵

      這道雖然稱為獵人雞,但料理中沒有加番茄,因此是十八世紀前番茄未傳入義大利的食譜,獵人雞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,當時用的都是閹雞,名稱不是現在說的獵人雞,屬於貴族的宴客菜,著重在丁香、肉桂一類的香氣,燉好掀該鍋蓋時,會有一點點中藥燉雞的錯覺,但湯純味厚,充滿拜占庭帝國時期的風情,是很好的秋冬寒夜暖心湯 。

      不過眼前的這道獵人雞,肉味不顯、且以義大利綜合香料為主要氣味,主廚還為了附庸於日式料理的宣稱,在麵上灑了所謂的「義式蔬菜香鬆」,基本上是烤乾一些蔬菜後再打碎做成的調味料,但也沒有為這道底蘊不足的獵人雞增味加分。

      喔,貝殼麵沒有煮熟。

 

IMG_2085  

義式雞肉卷

     雞腿肉捲雞胸肉...這 ? 雞皮沒有烤脆,僅僅考上色而已,口感雖軟嫩,但就只是嫩雞肉而已,上菜時,服務人員在雞肉卷上噴了一點點酸豆grappa,吃起來還是原來的雞肉卷,或許又是grappa被稀釋的太稀的緣故(服務人員噴完後就拿走了,無法試味道,因此只能從前幾道隨餐附的湯汁來推測問題),疑惑的是,主廚為何不噴點大吟釀、或山葵燒酒。

     粉紅色的醬是山藥泥,但嚐起來,根本就是染色的馬鈴薯泥,也未能幫雞肉卷的風味帶來增益,如此的搭配就是常見的歐陸家常料理~肉類配著馬鈴薯泥食用(還是那句話,是因為定價NT$880的緣故嗎?)。

IMG_2089IMG_2094IMG_2088  

慢煮章魚佐當季臺灣蔬菜

      章魚燉的很好,保有絲絲的纖維卻又軟嫩無比,但沒有被附味,故而吃來無味,因此推測味道的重點該是沾醬,綠色的醬是蔬菜,超級清爽新鮮,嗯,就是菜味濃郁,能想像軟熟的章魚配著大口的新鮮綠蔬菜泥吃嗎?

 

      如果 Table by Yoji Tokuyoshi 的料理,不用日義融合料理來看待,倒是可以用飲食文化形式的跨界料理來理解,用更多的美學、或藝術社會學的角度,來思考當一位日籍主廚在義大利學藝有成後,如何從其生活實踐中把握日本文化形式、與義大利文化形式二者交互的關係,這個議題的確有點複雜,是從 fine dining 到 dining of fine4的論述。

4/ 這句話模仿自「從美術(fine art)變成好藝術(art of fine)」,黃孫權,2013,識異、交往、快感。藝術認證 50

 

arrow
arrow

    LIUFRAN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