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又池

      台中新社知名的無菜單料理餐廳;又見一炊煙。

 

又門

    餐廳的入口,一副青翠藹藹生機盎然地如桃花源入口的樣子,從這裡開始,就創造引人入勝、欲窺究竟的模樣。這種感覺已不只是一家餐廳,更具有觀光景點的魅力。

 

又傘

    循著入口青綠的石階道蜿蜒而上後,一抹高濃度的赭紅映入眼簾,路彎處的焦點,置了一組純粹日風的 Nodate,宣言式的預告此處風格品味是帶有日式風格。

    餐廳在氛圍風格的營造上,已成功喚醒來客在審美上的注意,將使來客在用餐時,能較大程度地以審美態度出發來品嘗,並且,會以入場時感受到的~日式風格,作為審美判斷的參考基準。

    這正是文本閱讀前的期待。

 

又座

    座位臨著涼廊,入座時約6點,山嵐在不遠處的林谷氤氳著,座位旁的格子窗其實是二扇落地門,可以自行調整關閉。入夜後,好奇地將門扇拉開一絲縫隙,瞬間一股山風遞了進來,除了沁人心涼之外,還有舒適的芬多精隨風送爽,這不諦也是用餐的身心感受之一,除了味道的五感之外,對山間逍遙的嚮往,一同入了菜。

    或許這一味;開門自迎山風的感受,才是"又見一炊煙"這道料理中最真實的意義 !

   這一味也成為用餐裡,最具美學感染力的一部分。

 

 又室內

       藉著山嵐氤氳、靜歙光氛、與瀰漫低視焦點塌塌米觸感的日式風格的聯想,整個用餐大廳成功地強化來客由戶外入內的風格意向的指涉 ~ 內斂、悠然、日式

       藉由與平常不同高度的桌椅來降低客人的視線水平,具有從日常轉換成非常的 切換體驗 ~從不同視點的觀看方式,感受不同的生活事物,降低視點也同時意味著沉心靜意,並且更接近生活對象,更能產生形式美感,能讓自己更舒緩、從容一些。

      這樣的用餐設計不也能視為是參與式行動藝術的一部分嗎 ?

 

又筷

  ↑   摺成千紙鶴造型的一體成形的筷架,確實別具巧思與趣味。只是那上面的小註解,顯得添足了些,因為"禪"本就是~ 隨、心、洗、食一類的生活實踐,如此落註,有商業化的做作。

     「又見一炊煙」以無菜單料理與絕美氛圍聞名,「氛圍」已在上面略作說明,所以接著就來討論『無菜單料理』對一般用餐者的感受。

      基本上,多數人聽到「無菜單料理」的餐廳時,都會有先入為主的概念;認為該餐廳的料理會有別於常見的義式、法式、日式等,會以融合不同類別料理的手法,創作出令人驚豔的、少見的 (或從沒吃過的) 的餐點,會被無菜單料理所吸引而來的人,在很大的程度上,都是因為料理者個人化的「創作」,而這樣的創作又通常代表著更高的廚藝、更能更具有對食物的主張、能跨越料理體系對食物的規限,雖然這並不表示這樣的料理保證會十分美味,但多少能獲得某種新奇、有趣、甚至是開悟式的體驗,另一方面,對一些較缺乏文化資本的階級而言,稱這為亂搞,雖然事實上也確實有些餐廳是打著無菜單料理的噱頭來招攬生意,但從氛圍的營造、加上無菜單料理的特色,即使那只是業主對自身品味的表達、或包裝成某種行銷上的誘惑,對消費者而言,卻又恰恰是一種對食物、對美學風格、生活風格的消費認同。

      從消費者選擇來這裡用餐開始,不管是透過什麼樣的管道,最終處促成選擇的決定,都將使「來這裡用餐」這件事,具有審美意向性的經驗,

     

      此外,因為沒有菜名,服務人員也常只是簡單的說一下食材,使得食用者在品嘗的過程中,需要動一點點腦筋去辨認到底自己是吃到了甚麼,甚至有 ~ 一經提示、豁然貫通的理解快感,這一來會讓品嘗者在用餐時更易產生審美聯想,

      換言之,沒有菜名的料理讓人能從感官出發,不憑藉理性來探索食材 (自然) 、理解生活 (自我生存的世界)。

 

又小管

     第一道前菜;水煮幼管、貝肉、日式沾醬。這道菜從第一口到最後一口,感受到的就是"鮮",即使那極鮮的幼管,主廚有迅速的川燙過後再冰鎮、搭配的日式沾醬就算是味道調整得高明些,卻也因為仍是一搬的做法,使得品嚐者能安心地、無意識地將之視為自然的熟悉的食材,如同某種味道上的背景,因此這道前菜便有著十分明顯的主題 ~ 鮮,哪怕這個主題不一定是創作者原先所設定,品嚐者倒是認定為如此。

 

 

又飯又飯2

 

      前菜之後,服務人員端來一鍋炊飯的釜器,說明這鍋飯裡的材料與需要等20~30分鐘後才可食用。

     新奇、有趣的桌上烹調器具~ 是無菜單料理、或自我要求高、追求廚藝創作表現的必備素材,雖然是某種程度的攬客手法,但也成了食客們期待中的標準配備。

 

 

又炸魚

 

       第二道菜;因為沒有菜名,姑且叫做"炸魚"吧,魚是龍膽石斑接近下巴附近的帶筋與軟骨的肉,炸粉漿裡混有高比例的地瓜粉,魚肉有用醬油、味琳、與極少量的五香粉醃過 ~ 這,聽起來似乎就是高級鹹酥雞 ! 這一道料理是多數人都能理解的通俗菜式,若要說有什麼審美趣味的話;或許,就是 "簡單易懂",簡易到也可在家複製。

   

  炸魚-1  

      墊在最底下的葡萄柚切片,原本期待魚塊或小黃瓜等,會有葡萄柚的味道或香氣,讓一抹淡澀的柚汁能中和炸魚的油厚味,結果僅發揮裝飾功能,沒能讓味道沾染上魚塊,也許,主廚就是希望用餐者用視覺來品嘗這片葡萄柚,達到如同望梅止渴的功效。

 

又干貝

       第三道前菜;炙干貝、山藥泥、蘿蔔葉,這道菜是整個套餐中,最令人思索再三的一道,究竟這道菜創作者是要來客感受甚麼 ?服務人員上菜時,僅說了一句「趁熱吃」。

      一般人看到一顆煎的漂漂亮亮地大干貝放在碗的正中央,會很直覺地認為這道菜就是吃干貝,但干貝底下還有一些白色的醬,因此會很自然的用干貝沾沾看,結果會發現白色的醬是無味的原味山藥泥,這時品嘗的問題來了,直接享用干貝的鮮甜爽口嗎 ? 那這個完全沒有味道的山藥泥,直接吃嗎 ? 還是可以覺得不好吃就可以不理它呢 ? 另外,那些放在干貝上的帶有苦味、口感剛硬的蘿蔔葉,是只是裝飾用、還是要一起吃 ? 還是將三者混和搭配來吃呢 ? 甜干貝的糯口與無味山藥泥的呆滯再加上苦口刺舌的蘿蔔葉,能想像那是如何對不起干貝的甜、不尊重山藥的好、與或許是畫龍點睛的蘿蔔葉 ! 如果沒有較多的日式料理實用經驗的話,會默默地把上述的疑問,在食用的過程中,很快地讓享用干貝的快感迅速地擊潰,只有帶著這些疑問,讓想像與認知不斷作用,以試著掌握"美味"的方法,從過往的食用經驗裡,從新建構盤裡的食物,例如在過往食用日式料理的經驗裡,想到 ~ 山藥泥會沾醬油,如此一來,才會發現原本在餐桌上便附有醬油罐,在山藥泥上滴了些許的醬油之後,便發現整道料理才會產生深度,甜、鮮、糯、滑、苦、糙風味分明卻又放趣中帶有熟悉感。

     這道菜另一個值得玩味之處是 ~ 白色,整道菜連磁盤皆以白色為主要顏色,點綴幾絲紅綠,引人思優雅高尚,這到底是主廚在料理創作時,便已設計完成,還是搭配山藥泥之後的無心插柳 ?

    底下的照片,可以作為主廚之前對同一道料理創作想法的對照,喔,萬一這中間有經歷更換主廚,那當然就失去對照的意義,而只能說是不同的風格理念罷了。

 

ATT_1428939736483_IMG_20150413_233636  

   (本照片引自網路食記) 這是從別人更早先的食記裡看到的同一道菜,從料理者的立場來說;真的就只是要讓你吃一顆大干貝,底下的蔬果可有可無。

 

 

又飯3   

 飯煮好了,從炊飯的形勢來看,是日式釜飯,不過味道卻是港式煲仔飯。

 

 

 又軟蟹

 第五道菜;生菜、炸軟殼蟹、海苔、美乃滋

        常見的流俗、不花腦筋的料理,要說成是解構的加州手卷嗎 ?

 

 

又湯

 第六道菜;湯

        排骨酥湯

 

又甜點  

甜點

      柿子餅理填入紅豆泥,柿餅黠腴甜爽、帶有日曬微醺的氣味,紅豆泥不乾不溺、恰好為柿餅提供咀嚼時的潤滑,在味道的表現上勘稱優秀,雖然是很樣板的日式和菓子 ,卻恰恰完整的交代了整體用餐環境裡鋪陳的日式風味,並且讓人對台灣柿餅有諸多聯想、能餘韻流長地從其所引發的感性思辯,再三玩味這道甜品的圓、樸實與不顯時尚卻又盡現一時風潮的呈盤形式。

     從最後這道甜品所產生的想像、直觀與理解,正好是用餐時感受的審美過程,把握生活世界整體的愉悅,美感即體驗。

 

又洗台  又碳燒茶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UFRAN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