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IMG_1024

     「桌藏」是台北名廚 ;阿布,在 2015 從新出發的新餐廳,這位獨領台北 fine dining 美食風騷十多年,即使與台北侯布匈同年開業,仍然擁有龐大的紛絲與名廚光環,只是後來因外務繁忙,導致餐廳後期的料理表現下滑、口碑不佳,再加上主廚職涯規劃的關係而歇業,因此,這家大手筆復出的心血之作,令人期待其沉潛後所積蓄的料理創作力量。

      (自己有長期關注廚師料理的習慣,阿布主廚正是其中的一位,從TUTTO BELLO的時期開始,到其搭配美食記者的節目,得以察覺其料理的轉折)

      想當年其餐廳 ABU authentic cuisine所在的四維路,可謂名店雲集,但餐廳幾經更迭,現今連京兆尹也不在了,ABU原址現在也成了名店MUME 。(2017亞洲最佳餐廳第43)

IMG_1011IMG_1014

     餐廳的入口意象,以日治時期的黑瓦作為入口通道的庭院鋪面,雖給人以「禪」的意志,卻顯著不易透水、要人小心謹慎的天人疏離表象。 (或者說;人必勝天的掌控),但這餐廳的主廚可是專長於港式法義料理、與現代歐陸料理,因此這樣的東方空間思維,是傳達主廚目前料理的創作態度嗎 ?還是,僅只是一種美感風格的取向呢 ? (就像是京都的町屋古宅在賣現代法式料理一樣)

 

IMG_1015IMG_1018

     入座後的餐桌擺設,菜單寫在中式的團扇上,竹節造型的水杯,杯子上面還寫了一個字;「爻」,這是中國群經之首【易經】卦畫的基本單位,在在地傳達中國文化的意圖,讓人覺得即使待會兒端上桌的是中華料理,也不會有違和感。

   桌上置有「服務方塊」,不過使用後(如點餐、加水等),沒一次見效,連fine dining餐廳基本的眼神招喚都派不上用場,總還得要用老法子招招手、揮輝手,就更別提精緻餐廳服務到位的心電感應,這裡的服務水準很一般,上菜時幾乎不說菜,且因同桌一位友人晚到片刻而頻頻詢問何時到達(因為他過度在意廚房出餐的流暢,而給我們造成莫大的道德壓力,但我們早已配合地讓其先開始出餐),當最後的一位朋友到達時,也忽略對其該有的服務流程,不添加開胃茶、不說明須知事項。

 

IMG_1019IMG_1016

     每張餐桌都是六人座,但只坐中間的四個位置,有一邊方便上菜置物、另一邊則是枯山水流的花藝擺飾,給足用餐空間的寬敞度,不過室內既有明暗節奏良好的借景視線、又有綠意鮮花的隔間意識,不知會否有畫蛇添足、搶了料理風采的裝飾瑣碎之虞 ?

 

IMG_1020IMG_1021IMG_1023

開胃菜,澳洲藍鮑‧台灣滷鮑‧啤酒泡沫

   原本期待品嘗許多食記裡提到的,煎蘿蔔糕佐法國鴨肝,今天的菜單上也是寫著這道,結果服務人員甚麼都沒說的,就端上這道開胃菜,他既沒說,我們也就懶得問了,但反映出印製好的固定菜單的缺乏彈性,以及用了一年多的菜式,或許主廚也想變化一下,而鮑魚,正是阿布最常用的前菜之一,這次的鮑魚前菜,因為多了餐廳想要的「台灣菜」概念,因此有了滷鮑魚,滷汁做成凍來搭配使用是順理成章,但多加了透明的檸檬凍、與薑汁凍,化解滷汁的濃膩,讓整體味道延伸出鮮明的立體感,並且暢氣舒服,盡職地完成了開胃菜的任務。倒是那個啤酒泡沫,味淡無比,純做裝飾罷了,撒在上頭的是海帶芽,主廚似乎是想提供脆口的口感、並以之搭配鮑魚的海潮鮮味,但由於整道料理幾乎沒什麼水份能溶解出鮮味,味蕾不易察覺到潮鮮,反而當口腔陶醉在咀嚼鮑魚的軟綿柔嫩時,會被突如其來的海帶芽硬刺,破壞原本一團和諧的層次。

 

IMG_1026  

麵包,除了那片小小的法棍薄片,其餘的,軟爛糊化,都算難吃。

 

IMG_1029

第二道前菜,法國白蘆筍。培根。炸餛飩皮

    法國白蘆筍也是阿布最喜歡用的前菜食材之二,並且似乎除了國外真的缺貨時,不然就會一直看到白蘆筍出現在菜單上 (還有上一道的鮑魚也是),但白蘆筍有個問題就是;不是盛產期時,會有明顯的苦味與纖維感,六月末的現在,法國、荷蘭、德國的白蘆筍皆已近、或已過產期,這次的這道前菜就有上述的缺點,即使使用了重口味的調味、加上炸過的餛飩皮增加口感,也還是調整不了佔每一口80%食材比例的蘆筍苦味,容易讓不常品嘗法國白蘆筍的用餐者,誤以為法國白蘆筍就是這個偏苦、偏糙、少汁的味道,但其實法國白蘆筍並不是這副德性的。

   炸餛飩皮並沒有提供增加觸感的趣味,加上並無調味,反而像是為賦新辭強說愁地,只為增加與台灣味的連結所強加的多餘裝飾物,若是改成炸意麵、或烤鹹蛋黃鬆,或許更能同時貼近白蘆筍與台味的味道想像脈絡。

IMG_1034

湯品之一

    這道湯上菜時服務人員只說了「雞湯」,但對照菜單,似乎同樣是小野雞雞湯之外,內容物並不是菜單上所寫的伊比利火腿牛肝菌蜜棗,而是換成了一顆超大顆的溫州大餛飩,雞湯沒什麼層次、膠質感沉鬱、並有淡淡的海鮮腥味,或許這是來自港式煲湯會添加螺頭干、蠔干的習慣,但風味的整體表現並不是台灣常民飲食所慣習的意向,那顆大餛飩自己沒有吃到,但外表與斷面看起來~就真的像是溫州大餛飩。

   記起態芮/ Tairroir去年剛開幕時的菜單,也有一道搭配餛飩的櫛瓜濃湯,只是他用了義式餛飩,但卻將義式餛飩當成鍋貼煎過,搞得餛飩滿口油耗味,若是這裡的野雞湯裡放的是義式餛飩,不論是什麼內餡,該會讓人有更完整豐富的品嘗體驗,而且真的是中西合併的體現。

 

IMG_1033

湯品之二,龍蝦湯佐擔仔麵

     龍蝦湯也是主廚過去很常出現的湯品,品質也一樣好,但為了表達台灣味而添加了擔仔麵,是熟油麵的那種,再將湯放在高溫的鐵鍋裡,再加上麵,其實比較像是鍋燒意麵,且油麵的輕軟根本承載不了龍蝦濃湯的濃郁厚實,倒不如放幾塊骰子狀的王子麵。     

 

IMG_1036IMG_1037

   在高溫鐵鍋裡不斷沸騰的龍蝦濃湯,或許只有這樣高溫的湯感,才真正對了台灣人很愛喝燙口湯汁的習慣,所以,龍蝦濃湯是法式料理,但持續燙口的龍蝦濃湯,則是台式的蝦湯,用台灣人喜歡的溫度呈現料理,瞬間就能將料理的知覺定義,轉換成情感理趣。阿布主廚的龍蝦濃湯固然烹調的非常好,但用溫度來呈現台灣味,既好又妙。

 

IMG_1039

主菜之一,澳洲羊肩排

    中規中矩,乏善可陳,醬汁、配菜都沒有加到分,除了附在一旁的綜合煙燻鹽,帶有調整味覺節奏的物化理功能之外,旁邊那一撮的紅藜拌鳳梨,倒是一方面呼應台灣食材,另一方面則恰如其分地延續草食與穀物間的微妙風味,所以配菜還不如以紅藜為主來設想。

 

IMG_1044

主菜之二,當日鮮魚

     今日是石斑魚,點餐時詢問服務人員魚的做法 (若主動不問他,恐怕他仍會惜字如金),說是

   「炸的」,「炸魚排嗎?」,「點頭」(微微地示意一下,然後就飄走了)

   當時聽得真是半信半疑,或許這位服務人員也只是一知半解,但他也不想幫客人問清楚,無奈,推測應該是輕炸後烤熟,不過當魚排端上來後,口感柔嫩適宜,這應該是低溫油封、或舒肥吧,但服務人員說作法是炸,那就很可能是低溫油封,他應該是看到魚放在油裡處哩,所以說是「炸」。魚排的下方鋪著一層白飯,湯汁有濃郁的魚皮魚骨、豬大骨、以及紅蔥頭、蒜酥風味,附上的少許配菜,是西芹梗,所以,嗯,就是台式魚片湯、魚片飯湯的解構囉。

 

IMG_1046IMG_1047

卡布奇諾

IMG_1049

 東方美人茶

    喝完咖啡,回憶整個餐期,除了料理勉強多了點所謂的台灣味,搭配中式餐具、飲茶、港式演繹的法餐,這些都是之前的舊作,連菜色都在重複地走老路子,對於一家應該有實力、有市場能成為品嘗型料理的餐廳,其實是有點失望的。

IMG_1050 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阿布 桌藏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UFRAN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