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前菜

        去年在倫敦追嚐美食時,整日偕與友人 S 對談何謂美食 ?對甚麼人的定義為何 ?東西方有何不同 ?是否真有普世價值,今年夏天友人回國,便約了在101的 STAY,

 S;陸客對食物的口味很重,對習慣吃的東西以外的食物通常接受度不高,只要夠鹹有辣的東西都說好吃,吃東西的表情就一付很滿足,不一定要料理的味道很好,或者,即使料理的味道很好,也會覺得      沒甚麼,所以我一直在想,我在國外旅行,不管有沒有辣,都能感覺到好吃,我也不清楚甚麼是法國料理的味道、或甚麼是英國菜、日本菜,那這到底是我自己個人口味的關係、還是因為我成長環境      的關係,

 I;意思就是說,像在倫敦吃的許多料理都是你原有生活裡沒有接觸過的食物經驗,但你仍然會覺得好吃,你要問的是這個問題嗎 ?

 S;是啊,就像去年在大直吃的米其林級義大利料理,即使餐廳強調那就是義大利的味道,我也不覺得好吃,但在倫敦的用餐經驗,同樣都是我沒接觸過的味道,我就覺得好吃,所以這種感覺落差的情       形,是不適代表;所謂的好吃,其實是有一個大家普遍能接受的範圍,但對陸客的案例就又解釋不通了。

 I;比較你說的倫敦與大直義大利餐廳的例子,或許是因為在覺得好吃的感覺裡,或多或少要有1、2成的元素能被你原有的食物經驗所理解,但若是少於1成的元素時,便猶如微量元素是比較難察覺而加以掌握。

 S;另外,在我的認知裡,同一個城市的味道會有一種味道的慣性,比如我們台灣人都吃得比較淡、比較甜,但在倫敦吃印度咖哩時,每一家店的味道都不同,差異很大,反而在倫敦吃的一大小館的味道、輕鬆自在,好吃的很,因此世界上這些成名的料理,應該是原本就很能讓大家接受的料理,再透過全球化的傳播而讓世界知曉。

 I;其實單就味道而言,還無法就判定為某一區、或某一國的料理,很多時候,料理一入口 ~ 啊,這是泰國菜、啊,這是日本料理,這種判斷靠的可不只是味覺,還必須包括嗅覺、視覺、觸覺。

上圖;南瓜球、燻鮭魚酸奶捲、紅酒鴨肝

 

前菜2

 上圖;炙烤南瓜泥果凍佐伊斯尼奶油與肉豆蔻 

 

 

白蘆筍湯

上圖;白蘆筍濃湯

 

湯1湯2

上圖;鴨肉澄清濃湯

  I;很像排骨湯的味道,這道菜跟之前的前菜有很大的差異,很鹹,前菜有聊勝於無、令人想要以探究食材的好齊心搭發時間的感覺,接著的這個湯則瞬間加強食物的印與味覺的印象。

  S;這種具有優雅香氣風格的澄清湯,通常都會比較鹹一點,否則會造喝湯時,似乎沒有感受到具體味道的空心感,另外再以西洋芹、跟蘿蔔來為口腔裡平舖直述的暖味,製造一點一點的跳動起伏﹑,以       增加食用樂趣。所以關鍵在鹽的分量。這道湯怕言不夠,白蘆筍則是怕太多,不過,這道湯若是以西方廚師的思維來看,是要配葡萄酒的,如此一來,就會改善你說得太鹹的情況,並且會在從二者的       交融的互動而延伸出更多的品嘗感覺。

  I;話雖如此,但是我喝這碗湯,我只感到鹹味,也嚐不出裏頭有甚麼鴨味雞味,所以我的疑問就是,廚師費了這麼多功夫提煉出所謂的澄清湯,但喝湯的人卻感受不到味道的層次。

  S;或許可以這樣講,這個味道要表現甚麼呢 ? 可以形容為秋天森林裡的味道, 乾燥、舒爽、略有枯葉堆疊在樹林底層的風味。

  I;所以這是他們生活習慣的影響囉,可是我還是認為鹽放得太多。

 

魚排

上圖;今日魚排

 

蘆筍前菜

上圖;綠蘆筍佐康提起士

  I;我覺得這道搭的不錯,吃起來很舒服,有你常說的;是一道有經過廚師料理的菜,有廚師的想法在裡面。

 S;因為你會在品嘗的過程中,察覺到食物與醬應該如何吃、為何食材要這樣處理等等。

 I;不過我覺後韻帶有一絲絲的苦味,或許這是不會膩的原因,因為這個啟示一直吃是很重口味的,而啟示的份量比例又多過蘆筍很多,除非是像法國人,非常喜歡吃康提起士。

 

 

麵包牛排

上圖;澳洲犢牛菲力佐小牛醬與南瓜泥

  I;這個旁邊的蘑菇球的油耗味太重了。吃到現在,我有一點搞不懂,法國菜一定是要這樣嗎 ? 份量就都要是少少的,連醬汁也是少少的。

 S;哇,這個得要從法國十九世紀的飲食文化開始說起,但簡單的說,這是'60年代法新料理運動的影響。

 

冰沙甜點 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UFRAN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