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餐具

       香港西餐的發展向來十分蓬勃,縱使這幾年來有部份的國外美食記者提出「水準下降」的質疑,但每年為數頗多的新開店,仍然有精采的表現,其中不乏許多歐美名廚的分店、或新餐廳,總是令人期待一嘗究竟,不過另一方面來說,確實有一些老店因主廚的異動、價格策略的調整、消費市場結構的改變等等,而影響到料理水準,挑餐廳用餐時就得警覺一點囉。

      Akrame 的主廚有很漂亮札實的經歷,待過法國大廚 Pierre Gagnaire 與西班牙大廚 Ferran Adria 的廚房,2012在巴黎一開幕就獲得一星 (可參考 謝忠道先生 ~2012米其林一文),連三星大廚 Yannick Alleno 都公開說這家餐廳是自己下班後會去吃飯的餐廳,巴黎的 Akrame 在2014已獲二星。

     這樣耀眼的新星於2013年底在香港開了同名分店,同樣引起媒體的關注,今年已獲米其林一星,餐廳位在都市更新後的灣仔船街,這條街上知名餐廳林立,香港 Akrame 也採與巴黎相同風格的經營方式,甚至跟巴黎一樣,也在隔壁開了一家輕鬆的肉食餐廳,這家星級餐廳依然秉持巴黎總店的精神,午餐價格平易近人,即使在香港分店是由另一位駐店主廚負責掌管,但料理亦能忠實傳達主廚的才華與對食材原味的敏銳見解。

 

 

門面1內部

     外觀與內部一角。

 

麵包

       提供二款麵包,搭配與巴黎總店同款的 ~檸檬、托加頓豆無鹽奶油,後者帶有堅果與少許肉桂的香氣。

 

 

amus

    Amuse;綠橄欖脆片、竹炭馬卡隆、臘腸慕斯

    這些餐前小點沒有留下什麼味覺記憶,愉悅的比較像是視覺而不是味覺,不過從這裡開始可以看到一個主廚很喜運用的元素;竹炭粉。這會陸續地出現在後續的料理中。

 

前菜1

第一道前菜;水波蛋、波菜泥、略熟生蠔

      這道前菜是整套套餐裡,創作度最淋漓盡致的一道,蛋汁與帶有煮蠔水、橄欖油的嫩菠菜泥,嗯,應該還有一點點白麻油的風味,光是水波蛋與波菜泥;這二者的組成已引爆味感的旖霓多姿,再加上半熟蠔肉所增添的口感觸覺,充分掌握流動蛋黃與的紛擾葉綠素互動的諸多美妙,水波蛋上面那一片黑黑的;是帕瑪森與竹炭粉的混和物,僅只是視覺功能,而這道菜用了一個很像拉麵的寬口碗來盛裝,或許是想要藉由餐器的東方聯想,讓這道料理長得像日式飯糰吧,可是對台灣人來說;青菜、蛋、蚵;這代表甚麼呢,不就是蚵仔煎嗎 !

     這道 水波蛋 + 菜 +芝麻油 的創作,不禁令人想到;去年在台北江政誠 Raw 裡吃到的一道料理,照片如下;

 麻油蛋  麻油蛋-菜圈  

上邊的照片是水波蛋,下邊的照片是隨水波蛋一同上桌的配菜;蔬菜圈。

     這道菜在菜單上的寫法是;蛋、野菜、堅果,堅果指的是墊在水波蛋下面的榛果、以及淋在水波蛋四周的榛果油,蔬菜則除了水波蛋旁的櫛瓜、龍鬚菜,還可以從附上的蔬菜圈裡,挑選自己喜歡的葉菜來沾食蛋汁與榛果油,這種以蛋黃、或生蛋液為醬汁所朔造的前菜味型,是最近幾年許多活耀於國際媒體的餐廳、名廚所慣用的潮流作法,如果將 Raw 的做法理解成是對台式麻油蛋的解構、或演譯,那麼 Akrame 的做法又會是對其家鄉風土的想念、還是更有可能是歷練國際名廚之後,對國際餐飲潮流的敏銳掌握呢,波菜蛋 / 西方 + 海藻生蠔 / 日本 ~ 融合東西方的家常料理、以煮食熟度的差異提供更豐富的味覺感受、更深刻地對食材認知的詮釋。

       

前菜2

第二道前菜;豌豆白身魚、薰茶葉泡泡

        豌豆丁裡還包括一些切成同樣大小沒有調味的白身魚、鹹酸味的蕪菁, 這幾樣食材一起食用就已有十分豐富的感受,但最神奇的、也很重要的是放在豌豆丁山頂的那一坨泡泡;燻茶葉泡泡,這一坨輕飄飄的泡,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味道影響力,讓豌豆丁原本平凡的好吃,昇華為仙風渺渺的神級美味。非常嘆服主廚對品嘗慣性的透徹理解,因為之所以如此;在於人們對 ~ 燻味的普遍喜愛與易被吸引,再加上茶葉,或許是來自港式飲茶、或日式茶泡飯的啟發,讓味覺的感受形成既輕鬆熟悉又引人入勝的文化融合。

 

主菜1

第一道主菜;比目魚、番紅花醬

         魚肉的處裡不失水準,一旁黑色的粉末為竹炭粉 +起士粉,在味覺層次的表現上可有可無。

         最有趣的是那二種醬,黃色的為番紅花醬,味道一如黃色般亮快有型,直接讓沾食的魚肉,化為飛脫的花絮,另一種灰白色的是柚子醬,醬裏頭有柚子、蘋果、橙汁等水果的濃縮風味,偶一食用,能即刻感受到魚肉的活力鮮美。

 

湯

湯;茄子康提起士千層、菌菇清湯

       茄子千層是義大利常見的料理,Comte 又是自己很喜歡的法國起士,把這二者疊在一起,還真必須是法餐思維才得偶遇,但或許是配了菌菇清湯的關係,這一種歐陸森林系的乾葉味型向來不討自己的喜,倒是這樣作法啟發出不少的靈感。仍算是一道表裡具佳的創作逸品。

 

主菜2

主菜;伊比利豬海苔捲

      Bellota等級的伊比利豬里肌經舒肥後,用日式海苔捲起,海苔選擇的是幾乎無調味的原味,豬肉本身也無調味,二者一起食用時,不沾肉汁的感覺很奇特,有種高雅、拘謹、卻又輕透飽滿的口感,一旦沾上肉汁食用,純淨的豬肉與淡雅的橡實香才會縈繞口中,海苔反而成為強化木質氣勁的推手,這應該是西方主廚遇見握壽司、或壽司肉捲的直覺反應吧,吃來不僅有趣、味覺脈絡更是合情合理。

      盤上還點了一點肉汁杏仁醬,不過並沒有在味道上引起太大的轉折。

 

 

主菜2的配菜

配菜;綠扁豆

甜點1

甜點1;巧克力慕斯、杏仁卡士達醬

 

甜點2

 甜點2-2  

甜點2;竹炭脆片、奶油芒果、黑苦巧克力慕斯

      如果把這套餐視作一個文本,那麼"竹炭粉''這一個從開胃菜;一直貫穿到甜點的元素,幾乎可以輕易地把它視為是一個編碼,進而在其所附著的食材上找到語法,主要是擔任深化視覺的角色、其次則是提供中性口感。或許,能從這二點來看主廚創作料理時的 "敘事結構" ,特別是 食材() / 溫度(物理生成的情緒表現) / 品嘗情境的互動(物我的關係) ~ 這三個面向。

 

甜點3

 甜點3;草莓、奶油蛋白霜

       其實還有一道甜點4,那是餐廳自製的蛋白霜軟糖、跟一塊以鋁箔紙包整的85%黑巧克力,但用餐氣氛過嗨,忘了拍照。

 

咖啡

 照片照片2 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UFRAN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